中考模拟作文优秀范文《有那样一抹色彩》
色彩,演绎亮丽的阳光,点缀明媚的自然;色彩,装饰美好的生活,扮靓诗意的人生;色彩,凝聚温馨的记忆,辉映灿烂的历史……在你的生命中,总有那一抹色彩,让你打开心扉;总有那一抹色彩,让你驻足流连。
要求:(1)不得借鉴或抄袭题干及现代文阅读。
(2)体裁不限,但不少于600字。
(3)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、地名、校名。
【范文】
有那样一抹色彩
有那样一抹色彩,深深地印在我的心灵深处,挥之不去。
那是去年暑假的一天,我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,去海滨森林公园游玩。这是一片巨大的人造防护林,面积有2000多公顷,拥有各类植物600多种,鸟类及各种珍稀动物近200种,负氧离子浓度特别高,是远近有名的天然氧吧。
爸爸已多次来过这里,他说,由于这里树特别多,管理员少,整个林区又是全开放的,时不时就会看到垃圾,有些还特别脏,实在是大煞风景。
我们的车子七拐八拐,不一会儿就进入林区深处,一下车,我就被优美的景色给迷住了。你看,一排排高大的水杉树伸向远方,无论你朝哪个方向看,它们都站成一条直线,真是壮观极了。脚下是厚厚的一层野草,各种野花散在其中,像星星眨着眼睛。几只白色的大鸟在不远处的草地上散步,一只野兔慌慌张张地从它们身边跑过,大鸟们继续散步,不为所动。这里的空气真新鲜呀,猛吸几口,整个人便立刻感到神清气爽……
突然,远处的几个小红点跃入眼帘,在一片绿色当中,那抹红色显得格外耀眼。那是什么?不过,由于距离太远,加之晃动的树枝不时遮挡视线,让人根本无法看清。
我们一家人席地而坐,吃点心、喝饮料、看林海、听鸟鸣,好不惬意。随后,我们收拾好垃圾,继续驱车向森林中心驶去,这一路上,几乎没看到什么垃圾,难道爸爸的话有点儿夸张?
10多分钟后,遇见4个穿着红马甲的人,他们在便道两边的沟渠中努力搜寻着什么。爸爸停下车,我们便与他们攀谈起来。原来这是一家四口,爸爸妈妈利用双休日,带着两个孩子来这里义务捡拾游客丢弃的垃圾。他们都加入了当地的一个公益性组织——海滨森林环保志愿协会,红马甲是协会统一发放的。那个小男孩10岁左右的样子,一手拎着方便袋,一手用竹夹子在夹着一个垃圾袋;身后是她的妹妹,只有四五岁吧,套着宽大的红马甲,也学着哥哥的样子,有模有样地找着垃圾,红扑扑的小脸上,分明沾了些泥浆,却显得更美了……我终于明白,这一路上没看到垃圾的原因了。
告别了他们,我们的车子继续前进,回望车后,那一抹红色虽然渐行渐远,但却像火苗一样,在我的心中不停燃烧。
我知道,那抹色彩,将会永远燃烧在我的心中。
【详解】
这是一道命题作文。
1.审题。题眼是“色彩”,通过对与色彩相关事件的叙写,有感而发,去欣赏瑰丽的自然景观,体验诗意的人生旅途,感受厚重的历史气息,领悟深刻的社会哲思,领略璀璨的文化魅力。
2.精选一个方向。生活丰富多彩,世界五彩缤纷,回望诗意生活,谁的心空没有一抹甚至许多抹“色彩”?因此,只要学生平时注意观察生活,思考生活,很容易就能打开思路。写作方向:
方向一:写景。选取一片难忘的风景,去描写它的色彩,呈现它的诗意,赞叹它的品性。
方向二:写人。选取一个或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,讲述其故事,塑造其形象,凸显其性格,最后经过“虚化”,点明“色彩”,呼应文题。
方向三:人景融合,将自然界中的色彩与人的精神、品质等层面的“色彩”糅合在一起,相互映衬,完美结合。
3.确定一个主旨。本文立意,考生一般都会从正面考虑,因为“色彩”这个词会给人带来心理暗示,让人想到美好的事物。于是,大家都会围绕爱自然、爱故乡、赞扬某个人的优秀品质等正面的内容进行立意。其实,除了正面立意外,学生完全可以从反面立意。因为“色彩”有黑白、灰暗,人的心情也有愁绪、悲愤。你若能将自己的不幸遭遇定为文章的主旨,以乌云滚滚而来的那抹“黑色”作为描写对象,穿插进自己的不幸遭遇,表达自己的呐喊和渴望,同样是一篇不错的文章。除了在个人、社会层面立意外,同学们还可以在自然层面和国家层面立意。比如你可将那抹“色彩”指向工厂排出的黑水、黑烟,指向草原荒漠化后的枯黄,指向树林被砍伐后山体的那种死气沉沉的褐色,来抒发自己的忧思。也可指向记忆深处,仁人志士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,抛头颅、洒热血,用鲜血染红的一页页历史,来抒发自己的崇敬之情。
4.写活一抹色彩。把“色彩”写活,以此来凸显主旨,抒发情感,吸引读者,无疑是这篇作文的写作重点。如果是单纯写景,可紧扣景物,动用各种方法,从不同角度展开描摹,特别是要用好修辞,注意动静结合,写出前后变化,让那抹“色彩”格外夺目,引人入胜。如果是单纯写人的文章,可紧扣人物的品质特点,把故事讲得生动曲折,用多样化的人物描写来塑造鲜活人物,突出那抹“色彩”。
5.抒发一段情思。色彩撩拨情思,这道文题写“色彩”只是形,真正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打开心扉,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,抒发一种情感。因此,在构思之初,就要想好抒发什么样的情感,表达什么样的感悟。然后在行文时,有意识地将真情化于笔端,流入到字里行间。在抒情时,既可直抒胸臆,也可借景抒情;既可在文章开头营造某种情感氛围,也可在结尾表达内心的真情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