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荣枯鉴》、《权经》和《仕赢学》中的为人处世智慧
有“官场不倒翁”的冯道十分令人敬佩,在这里录入他的《荣枯鉴》、《权经》和《仕赢学》和大家一起学习。

《荣枯鉴》 冯道
曾国藩说:“一部《荣枯鉴》,道尽小人之秘技,人生之荣枯,它使小人汗颜,君子惊悚”其实,从《荣枯鉴》中可以发现,小人不是“惹不起”就能“躲得起”的,小人并非不可战胜的,小人的秘迹是有迹可循的,可以破解的,只有了解他,才可战胜他;洞悉其奸,才能防范在先,这是一部《荣枯鉴》给我们的启发。
“惹得起,躲不起;了解它,战胜它。”——马树全
君子以仁义与人交往,只担忧自己的仁义不够尽善尽美。 小人以阴谋诡计与人结交,唯恐阴谋不能达到目的。
《荣枯鉴》又称之为《小人经》,从小人的角度来看待人世间的名利荣辱,世道变迁。
读后,可以找找这些人的故事读一读,加深理解。1、邹阳的上书;2、元景安的保命之法;3、张华的死难;4、谢方明的不凡之举;5、为人鄙陋的王戎;6、李玄盛的反叛;7、田文的妙喻;8、特立独行的灌夫;9、直言获罪的杨最;10、叶向高的隐退

【圆通】 卷一
善恶有名,智者不拘也;
天理有常,明者不弃也。
道之靡通,易者无虞也。
惜名者伤其名,惜身者全其身。
名利无咎,逐之非罪,过乃人也。
君子非贵,小人非贱,贵贱莫以名世;
君子无得,小人无失,得失无由心也。
名者皆虚,利者惑人,人所难拒哉。
荣或为君子,枯必为小人。
君子无及,小人乃众,众不可敌矣。
名可易事难易也,心可易命难易也,人不患君子,何患小人焉?
【译文】
善和恶各自有其内涵,有智慧的人绝对不会因此被束缚;天下事物变化都有自然规律,聪明的人不会去违背。道可以通达一切,顺应变化的人根本也不关心这些。
珍惜追求虚名者反而会受虚名所累,一切从实际出发,只有爱惜身体的人才能得以保全身体;名利不是坏事,追名逐利也不是罪过,有过错的是因为人心善恶不同。
君子并非有什么尊贵之处,小人也并没有什么下贱之处,尊贵或低贱这些虚名不足以称道于世;君子不一定能得到什么,小人也不一定会失去什么,得到和失去跟内心的看法有关。名誉都是虚的,利益能诱惑人,但都是人难以抗拒的。
事成显贵的人有可能会成为君子;事败落魂的人必定是小人,一将功成万骨枯;能达到君子标准的人则很少,而小人则可能有很多,不要与众人为敌,否则会寡不敌众。
名声可以决定行事时是困难或容易的,心境可以决定命运是困难或容易的,如果能看透这些,面对君子时不必担心,也不会害怕小人。
君子斗不过小人,大概就是败在这里吧。
【闻达】 卷二
仕不计善恶,迁无论奸小。悦上者荣,悦下者蹇(jiǎn)。君子悦下,上不惑名;小人悦上,下不惩恶。下以直为美,上以媚为忠。直而无媚,上疑也;媚而无直,下弃也。上疑祸本,下弃毁誉,荣者皆有小人之谓,盖固本而舍末也。
富贵有常,其道乃实;福祸非命,其道乃察。实不为虚名所羁,察不以奸行为耻。无羁无耻,荣之义也。
求名者莫仕,位非名也;求官者莫名,德非荣也。君子言心,小人攻心,其道不同,其效自异哉。
【译文】
做官不做官,升职不升职这类事情,根本不是以善恶、是否小人作为判断标准的,让上级的领导高兴了,日子必定好过;想让下边的群众高兴的,一定会困难重重。
君子取悦于下层民众,可是上级却不会被你的名声所左右。小人取悦了上级领导,下层的民众就很少能看到其恶行被惩罚了。
下级群众以正直公正为品德高尚,上级领导常以谄媚、顺应当做忠诚;正直的人不懂得去恭维奉承,上级领导就会怀疑其忠诚;阿谀奉承的人无法保持正直的品质,下级群众就会抛弃他。
真正的灾祸来源于上级的不信任,下头反对你,顶多是给你来个坏名誉。因此,那些以攀附上级而富贵的人家都难免被人称作小人,只因为他们在两难之下要巩固实际利益而舍去好的名誉。
想富贵么?规律很简单:一切从实际出发。灾祸与福贵并不是命中注定的,看你是否能找到其门道。
以实际需要为主就不会受虚名所束缚,观察判断不以奸诈的行为作为耻辱的标准;既没有羁绊又没有耻辱,这是能够荣华富贵的内在含义。
想追求名誉的人就不要去当官,好职位不可能有好名声;想升官的人就不要考虑名誉,道德高尚不可能会荣华富贵(矛与盾的关系)。君子谈论的是思想境界,小人攻击的是思想境界,人格操守和价值取向的定位不同,结果当然不一样。
【解厄】 卷三
无忧则患烈也。忧国者失身,忧己者安命。祸之人拒,然亦人纳;祸之人怨,然亦人遇。君子非恶,患事无休;小人不贤,余庆弗绝。
上不离心,非小人难为;下不结怨,非君子勿论。祸于上,无辩自罪者全;祸于下,争而罪人者免。
君子不党,其祸无援也。小人利交,其利人助也。道义失之无惩,祸无解处必困,君子莫能改之,小人或可谅矣。
【译文】
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,则祸患会很强烈的。为国家操劳的人有可能失去身家性命,为自己操劳的人有可能安身立命。灾祸是每个人都不想要的,然而有些灾祸是自找的;灾祸是每个人都讨厌,然而每个人都难免碰上。君子不会去做坏事,但祸患却接连不断;小人不贤能,快快乐乐的生活却不会停止。
让上层领导对自己完全放心,不做小人就很难做到;但与下层百姓不结怨恨,不是君子就不用谈论。上层领导有麻烦时,不用辩护自己承担罪责的人才可以保全;下层百姓出了事故可能会追究责任时,抢先把责任推给别人的人可以免去责任。
君子不爱拉帮结伙,遇到灾祸而愿意帮助的人非常少。小人善于结交朋友,获取利益时则不乏尽全力帮助的人。道和义缺失却没有什么惩罚,遇到灾祸时没有解决的方法就必然受困,君子却没有能力改变,而有的小人却可能被谅解。
【交结】 卷四
智不拒贤,明不远恶,善恶咸用也。顺则为友,逆则为敌,敌友常易也。
贵以识人者贵,贱以养奸者贱。贵不自贵,贱不自贱,贵贱易焉;贵不贱人,贱不贵人,贵贱久焉。
人冀人愚而自明,示人以愚,其谋乃大;人忌人明而自愚,智无潜藏,其害无止。明不接愚,愚者勿长其明;智不结怨,仇者无惧其智。
君子仁交,惟忧仁不尽善。小人陰结,惟患陰不制的。君子弗胜小人,殆于此也。
【译文】
真正智慧的人不会拒绝贤能的人,明白事理的人不会疏远坏人,善与恶两种人都要用。顺应自己的人作为朋友,反对自己的人当成敌人,朋友和敌人都是常常互相转化的。(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)
以尊重的心态去对待别人的人尊贵,以轻贱的心态去估息邪恶的人下贱;尊贵的人不知自己应尊贵,贫贱的人不愿自己被轻视,贵和贱就可能互相转换了。尊贵的人不会轻视别人,潦倒的人学不会尊重别人,贵和贱的身份有可能一直延续下去。
有的人总希望别人愚蠢而自己聪明,展示在众人面前是很愚笨的,这样的人具有非同小可的谋略;有的人忌妒别人聪明而自己愚蠢,才智也没有能力深深隐藏,这样的人将祸患无穷。聪明的人不会接触愚蠢的人,与愚蠢的人接触不会使自己变得更聪明;有智慧的人不会轻易跟别人结下怨恨,结仇的人不会因为你有智慧就怕你。
道德高尚的人用仁义去交往,只是忧虑自己的仁义达不到尽善尽美。小人喜欢耍陰谋诡计去交往,只是担心陰谋诡计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。君子没办法胜过小人,吃亏的原因就在于这个。
【节仪】 卷五
外君子而内小人者,真小人也;外小人而内君子者,真君子也。
德高者不矜,义重者轻害。
人慕君子,行则小人,君子难为也;人怨小人,实则忘义,小人无羁也。难为获寡,无羁利丰,是以人皆小人也。
位高节低,人贱义薄。君子不堪辱其志,小人不堪坏其身。君子避于乱也,小人达于朝堂。
节不抵金,人困难为君子;义不抵命,势危难拒小人。不畏人言,惟计利害,此非节义之道,然生之道焉。
【译文】
对外表现出如君子般仁义道德而内心则是耍陰谋诡计的小人的想法,这是真正的小人;对外表现出如小人般有心计而内心却如君子般高风亮节的人,才配称为真君子。道德高尚的人不居功自傲、炫耀自己。重仁义的人忽视了因此可能面对的伤害。
有的人仰慕君子(的道德高尚),行为处事时却按小人的方式,君子是没办法这么做;有的人口口声声说憎恶小人,实际行为处事时忘记了以仁义为准则,小人这样做没有任何的阻碍。君子是没办法这么做且获利很少,小人这样做没有任何的阻碍且获利丰厚,因此众人都想成为小人。
社会地位越高则气节越低(保住地位),有的人越贫贱则越顾不上道义(要生存)。君子最不能忍受污辱他的意志,小人最不能忍受是损坏他的身体;君子在乱世中避开隐居,小人却因此在朝廷中弄权。
气节抵挡不住金钱,人贫困时难以成为君子;道义抵挡不住性命,形势危险时难以拒绝成为小人。不害怕别人的言论,只顾计算利益与伤害的多少。这并非是具备气节和道义的途径,然而却是能够生存的途径。
【明鉴】 卷六
福不察非福,祸不预必祸。福祸先知,事尽济耳。
施小信而大诈逞,窥小处而大谋定。事不可绝,言不能尽,至亲亦戒也。佯惧实忍,外恭内忌,奸人亦惑也。知戒近福,惑人远祸,俟(si)变则存矣。
私人惟用,其利致远。天恩难测,惟财可恃。以奸治奸,奸灭自安;伏恶勿善,其患不生。
计非金者莫施,人非智者弗谋,愚者当戒哉。
【译文】
福运到来不能够察觉就不算是福气,灾祸来临前不预防就肯定成为祸害;福与祸能先预测知道,任何事情都可以平安处理完。
施加极小的诚信则大陰谋可以得逞,多注意细节则大决策就能谋划决定。行事不可以做到绝境(要留后路),言语不能完全说明白,即使对至亲好友也要戒备。假装畏惧而实际要忍受着,对外表现恭敬而内心在忌恨着,既使是奸邪的人也会被迷惑。知道戒惧谨慎的人接近了福运,能够迷惑别人的人就能够远离祸患,随时应对事物的改变则能长久生存下去。
交往的人必须是对你有用的,这样可以使利益长久;上天的恩赐难以预测,只有属于自己的钱财可以依仗(不要指望别人,只能依靠自己)。用奸诈的手段去整治奸恶的人,恶人被消灭后自己就能安居乐业;惩治邪恶不能用太善良的方式,这样祸患就不会再滋生了。
计策并非万全之策的就不要去施行,人并非有聪明才智的则不要去耍陰谋诡计,不是特别聪明的人应当要戒备呀。
【谤言】 卷七
人微不诤,才庸不荐。攻其人忌,人难容也。陷其窘地人自污,谤之易也;善其仇者人莫识,谤之奇也;究其末事人未察,谤之实也;设其恶言人弗辩,谤之成也。
谤而不辩,其事自明,人恶稍减也;谤而强辩,其事反浊,人怨益增也。
失之上者,下必毁之;失之下者,上必疑之。假天责人掩私,假民言事见信,人者尽惑焉。
【译文】
职位低贱的人不要告诫他做得不对的地方,没有才能的人不要推荐他。攻击他最被众人忌恨的缺点,(缺点暴露)众人就难以容忍他了。使他陷入窘迫的处境则众人自然会污陷他,这是毁谤人最简单的办法;好好善待那些跟他有仇的人而别人不知道跟你有关系,(诽谤他的言论就会无缘无故的出现)这应当是毁谤人的奇招;找出他干过的不为人知的各种小事(抓住他的把柄),这是毁谤人最行之有效的办法。到处散播他的真假无法分辨的种种坏话,这是毁谤人直接成功的办法。
遇到诽谤而不去辨解(选择沉默),事实真相慢慢自己就清楚了,别人的厌恶或许能稍微减少一些;如果遇到诽谤强行争辩,这件事只能是越描越黑,结果是别人的怨恨和厌恶越来越多。
失去了上层领导信任的人,下层百姓就可能抵毁他;失去下层百姓信任的人,上层领导必定会怀疑他。假借领导的意见打压别人而实现自己的目的,假借众人对事物的议论来获取信任,这样做事谁都会被你蒙蔽。
【示伪】 卷八
无伪则无真也。真不忌伪,伪不代真,忌其莫辩。
伪不足自祸,真无忌人恶。顺其上者,伪非过焉;逆其上者,真亦罪焉。求忌直也,曲之乃得;拒忌明也,婉之无失。
忠主仁也,君子仁不弃旧;仁主行也,小人行弗怀恩。君子困不惑人,小人达则背主,伪之故,非困达也。
俗礼不拘者非伪;事恶守诺者非信。物异而情易矣。
【译文】
没有虚假则也没有真实。真实的并不怕虚假的,虚假的不能代表真实的,害怕的是真真假假掺合在一起无法区分清楚。
伪造得不足以以假乱真就会给自己惹祸;真诚得无所顾忌也会让别人讨厌。顺应自己的上层领导的意思行事,即使是假装的也不会有什么过错;悖逆自己的上层领导的意思行事,尽管真诚也会得罪。提要求时最忌讳直截了当,含蓄的提出比较容易达到目的;拒绝别人最忌讳明白得说,委婉的拒绝不会有失误。
忠于自己的领导是有仁义的,君子如果仁义就不会放弃自己以前的领导;在行动中对以前帮助过自己的人表示尊敬,小人行动中不可能心怀感恩。君子尽管陷入困境也不会以迷惑别人(达到目的),小人显达之后就会背弃曾帮助过他的人,这是做人虚伪的原因,跟在困境或显达没有关系。
虚礼俗套,不去遵循的人并非是虚伪。明知道坏事情,还信守诺言的人并非有诚信。事物不同而处理情况也应改变。
【降心】 卷九
以智治人,智穷人背也;伏人慑心,其志无改矣。
上宠者弗明贵,上怨者休暗结。术不显则功成,谋暗用则致胜。君子制于亲,亲为质自从也;小人畏于烈,奸恒施自败也。
理不直言,谏非善辩,无嫌乃及焉。情非彰示,事不昭显,顺变乃就焉。
仁堪诛君子,义不灭小人,仁义戒滥也;恩莫弃贤者,威亦施奸恶,恩威戒偏也。
【译文】
以智力整治众人,智力用尽的时候而众人就会背弃你;收伏人必须慑服他们的内心,使他们的志向(臣服)不会改变。
被上层宠信的人不会感觉比别人明智和尊贵;被上层埋怨的人停止暗中结党营私。不显现出的权谋手段则容易成功,谋略暗中使用则可出奇制胜。君子受制于珍爱亲情,以亲情作为要挟自然会曲从的;小人害怕于比他们更厉害的,以奸诈的方法不断施加自然能制服的。
道理不用直接讲清,劝谏并非要善于争辨,没有忌恨波及就达到目的了;为人处事的态度并非宣传才会显示出,处事的行动并非公布才会表现出,只要能顺应形势的变化就能达到目的。
仁爱能够拖累君子,道义却不能使小人有所收敛,仁和义都切勿滥施(必须掌握分寸);施恩别忘了不在乎名利的人,惩罚更要施加奸邪可恶的小人,恩和威切勿只对一方施加(应并重)。
【揣知】 卷十
善察者知人,善思者知心;知人不惧,知心堪御。
知不示人,示人者祸也;密而测之,人忌处解矣。君子惑于微,不惑于大;小人虑于近,不虑于远。
设疑而惑,真伪可鉴焉;附贵而缘,殃祸可避焉。结左右以观情,无不知也;置险难以绝念,无不破哉。
【译文】
善于观察的人能够了解别人,善于思索的人能够理解别人的真实想法;了解了别人才能无所畏惧,理解别人的内心真实想法才有能力进行提防。
真正有智慧不要展示给别人(懂得藏才隐智),展示出来的人会给自己带来祸患;隐密的去试测,人们的忌恨会慢慢消除。君子在小事上可能装糊涂,但大事上绝对不糊涂的;小人一般只考虑眼前的利益,不考虑未来的发展。
设置疑难而进行试探他们的反应,真诚和虚伪就可以鉴别了;依附有前途的人并与之结缘(牢固关系),烦恼和祸患就可以避开了。总结各方面的信息用以观察事态的发展,就没有不知道的事情;时时如同身处险境和困难中用以断绝不可能实现的妄想,就没有什么是不可战胜的。

《权经》 冯道
《权经》八卷,作为专门研究权力的学问,它是系统而全面的。作为中国古代唯一的“权力”专著,它的权威性和深刻性又是无人能比的。囊括了权力的方方面面、各个要点,可以说是无一遗漏。毕竟冯道不是在空谈,他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他不仅是权力的“理论大师”,更是权力的“行动大师”。
熟读《权经》,必有大成也-----------寇准(宋)
权之秘,冯道尽道也。恃之无畏,行之无蹇。-------------王阳明(明)
求权卷一
富不敌权焉,穷以权贵焉。
无欲不得,无心难获,无术弗成。
携为上,功次之。揣为上,事次之。
权乃人授,授为大焉。
【译文】
权力与贫富无关:有钱的人抗不过有权的,穷人有了权力,自然就贵人一等。
对权力没有欲望的人不会得到,不用心追求权力的人难以获得权力,追求权力而缺乏方法的也不会成功。
权从何来?上司提携为上策,立功受奖是次要;揣摩上司心思是上策,帮领导办事是次要的。
要记住,权力来自上司的授予,愿意授予你权力才是最重要的。
争权卷二
权乃利也,不争弗占。
权乃主也,不取弗安。
权乃恃也,不依弗久。
愚不与智争也,弱不与强斗也,长不与少绝也。
明争为下,暗争为上。
进求为下,退求为上。
【译文】
权力是什么?权力就是利益,你不争就不会占有。权力就是主导权,你不争取就不得安宁。权力就是靠山,失去靠山就不能长久。
愚昧的人,就不要与聪明人去争夺权力;实力弱的人就不要与实力强的人角逐;年纪大的人不要断了年轻人的进路。
要争取权力,公开争夺是下策,暗地里争夺是上策。毛遂自荐地争取是下策,以退为进地争取是上策。
用权卷三
权惟用,不为大也。
权为实,不为名也。
权为恒,不为时也。
君子谋公,小人谋私。
威源于明也,信源于诚也,功源于和也。
【译文】
权力要管用,不在于大;重要的是有实权,而不是图虚名;权力还得持久,而不是只能用一时。君子用权力是为公事谋划,小人用权力是为了为自己捞好处。
权力的威严源于透明,权力的信任源于诚实,权力的效用源于上下和睦。
固权卷四
得之难,失之易也,权也。
困则奋,顺则怠,人也。
制敌以严,驭众以慈。
成事勿矫,败事勿蹶。
势单害权,性烈祸身。
权重当守,权轻当舍。
【译文】
权力这个东西,得到很难,失去却很容易。
处于困难境地,就会奋发;日子太平就容易懈怠,这是人之常情,掌权者要警惕这种趋势。
要巩固权力,对敌人(对手)要狠,毫不留情,对大众要仁慈,获得爱戴。
事情做成了,不要骄傲;事情没有做成,也不要气馁。
势力单薄时,权力就会被削弱;性格太冲动,容易惹祸上身。
重要的权力,要牢牢掌握在手里;无关紧要的权力,可以放弃给别人。
分权卷五
愚不分权也,智不尽占也。
权予能者,其身不倦。
权予忠者,其业不毁。
权予善者,其名不损。
安莫待,危即行。
贵勿吝,败不拘。
事变人变也。
【译文】
把所有的权力都抓在自己手上的统治者,是愚蠢的,有智慧的掌权者不会把权力一人独占,要懂得分权。
把权力授予能干的人,领导就不会自己累得半死;
把权力授予忠诚的人,权力的基业就不会被毁掉;
把权力授予善良的人,领导的名声就不会有损伤。
风平浪静的时候,不要消极等待;碰到危急境况,要立即行动。
富贵了,不要吝啬;落魄时,不要拘泥。
事情变了,人的思想行为也要跟着改变。
夺权卷六
上不仁,下乃夺。
下不义,上乃失。
做伪者奸,逆功者忠。
惑上者险,纵下者愚。
乏力勿为,少智莫与。
助善不助恶,夺权亦夺心。
【译文】
夺权就是发动政变。
掌权者失去仁义,下属就会夺取权力。下属不讲信义、道义,掌权者也会失去权力。
掌权者要警惕以下情况:喜欢将谎话的,必定是奸佞之徒;有功也不倨傲的,才是忠臣。
喜欢迷惑上司的人必然危险;纵容包庇下属错误的的领导是笨蛋。
力量不足的时候,不要轻举妄动;智慧不够的时候,不要参与抢班夺权。
碰到夺权的事情,要分清善恶,帮助善良的,不要成为恶人的爪牙。
夺权,其实是在争夺人心。
拒权卷七
君子不仕也,士子莫适也。
以权惑人,取之非祥。
以权弄人,得之乃伤。
以权欺人,信之就祸。
危权固辞,虚权弗受。
上权勿侵,下权莫扰。
规不可破也。
【译文】
道德感太强的君子最好不要去当官,有志于学的读书人不一定适应官场的游戏。
有些权力要学会拒绝:
欺骗蒙蔽人的权力,取得了不是好事;玩弄人的权力,得到了会伤害到自己;欺压人的权力,跟随他会惹祸上身。
摇摇欲坠的权力,一定要推辞不受;有名无实的任命,不如自己一边凉快。
上级的权力不要想着挖出一点,下属的权力不要去干扰他,上下级的权力游戏规则,是不可以破坏的。
让权卷八
盛则衰也,极则没也。
君子让权,小人让命。
权不束君子,祸不警小人。
上疑之,下释之。
下不制,上必谋。
上下可让,荣辱可以易。
【译文】
权力到了鼎盛时候,也就面临着衰败;如果权力用尽,必然会灭亡。
在权力由盛转衰的关键时刻,君子宁可让出权力,全身而退;小人不愿放权,丢了性命。
权力是约束不了君子的,所以君子可以选择让全保身;灾祸也警示不了小人,所以小人依旧会死在抓权的路上。
上司如果产生怀疑,下属一定要去解释清楚;
下属不服从管束,上司一定会想办法除掉你。
上级与下级都是可以转换的,荣辱也是会变化的。

《仕赢学》 冯道
《仕赢学》是一本古代官员关于为官之心得,封建官场中“进则建功立业、退则保全自身”的权谋典籍。
修身第一
【提要】
善为者能,善不为者智。伐欲者成,善舍者得。
为仕讲究忠直,更要讲究策略。为仕之道,立德在先,立功在后。
民心如秤,不平则倾。心静则平,平则智,智则不乱,不乱则不衰。
平庸者无誉无毁,优异者怨谤加身。
“舍”便是得,养廉便是护身。
【原文】夫上古无官,当时是也,民衣褐而穴居,食则同食,寝则同寝,无以己之私。而三代以下,丰饶日渐,仓有余廪,厩有余畜,民始有私。乃举贤人,设百官,导之以礼仪,威之以刑法。
【译文】上古的时候没有官职,在那个时候,百姓穿葛制的衣服,住在洞穴,一起吃饭一起睡觉,没有私人财产。三代以后就变富了,仓库里有多余的粮食,圈里有多余的牲口,人们开始有了私有财产,于是有人推举贤能之人设立各种官职,用礼仪教育他们,用刑法威吓他们。
【原文】官者,管也。权者,衡也。所以设赏罚,明诉讼,断是非,辨好恶,检奸邪,消佚乱。管之,束之,导之,化之,衡之,以求其平。盖官不公而民不平,民不平则乱始生。故曰:平则不倾。此系于天下之治乱,社稷之安危,为宦者不可不察也。
【译文】 官,就是管。权,就是秤。是用来设定奖惩赏罚,接受诉讼,评判对错,分辨善恶,约束奸邪,消除淫乱的。管理、约束、引导、教化、评定,来达到公平。所以,但凡根源有不公平的地方,民心也就会生出不平,民心不平动乱也就随之出现了。因此说,民心如秤,稍有不平就会倾斜。这是关系天下乱与治,社稷安与危的大事,做官的人不可以不认真审查并严肃对待啊。
【原文】官者,以修身为要,故立德为先,而立功次之。何也?盖修身以立德,此为体也。立功者,用也。有体,用自在其中矣。不修身立德而建不世之功者,未之闻也。故子曰:吾日休吾身,易君子终日乾乾,夕惕若厉。修身德方不殆,而功自立焉。
【译文】做官的人,当以强化自己的德行修养为首要,应该是先立德然后再立功。为什么这样说呢?因为通过自己的修养来确定德行,这是体。而建立功勋是用。有了体,用也自然就包括在里面。不通过加强自身修养确立德行而建立大功的人我没有见到过。所以孔夫子说,我每天都在加强自身的修养。易经说,君子每天都在勤奋努力,到了晚上,还在反省自己有哪些不对。修身养性,德行才会不断提高,而功业自然而然也就建成了。
【原文】官之德,曰忠,曰谠,曰清,曰廉,曰慎,曰勤。忠而侍君,谠而求直,此为本也。忠谠之下,乃可以曰清、廉、慎、勤而求功。故曰,欲立功,必以德先。然立己德,不若立天下之德,修己之身,不若修百姓之身。立己之德,仅一人而,立天下之德,众生降服,治矣。无德而求功,徒好名者,或难成其事,或为不世之奸雄。此不可不明之。
【译文】为官的德行在于忠诚、直言、清正、廉洁、慎重、勤勉。忠诚以服侍君主,直言在于正直,在忠诚和直言之下才能做到清正、廉洁、慎重、勤勉。所以说,要立功先要树立德行。然而个人德行的确立不如天下人德行的确立,只加强个人的修养不如加强全民的修养。个人德行确立的只是一个人的事,而天下人的德行确定了,所有人就都会遵从,也就实现大治了。没立德而先去建功立业,不过是图好名而已,有的成不了气候,有的成了也是大奸大雄,这一点不能不明白呀。
【原文】然立德者,果必立功乎?曰不然。为官求仕,修身之下,自有道术在焉。官者,诈术也,犹言兵者诡道也。夫人心自有忠奸,事理有曲直,周公公而见谤,屈原自忠而被逐,比干剖心,箕子装疯。此皆有德而忠谠之士,苟无道术,难以求自身之全,矧求功之立乎?况事之成,功之立,不可不以曲求直,以反求正。呜呼,为政之也难也。余每历前朝之得失,未尝不扼腕太息。国之祸乱,民之危厄,皆政之咎也,未可归之于数。
【译文】然而德行确立了,就一定会建功立业吗?答,不是这样的。做官为仕的,除了修身养性外,还有一定的路数和方法在其中呢。做官之道,就是营谋巧取变通之术啊,就像用兵一样真真假假,虚虚实实,营谋、变通、尽一切办法而巧取。人心皆有私,有私心就有真假、忠奸;事理有明暗、屈直。周公公而忘私却还会受中伤。屈原忠心报国,却被流放贬逐。比干被剖心,箕子秀装疯。以上这些都是有德行的忠臣,然而却不精通于营谋和变通的方法,连自身的性命都难保全,何以谋求建功立业?此外,完成事业建功立业,不能不以屈求直,从反方向来得到正确的结果。哎,为政多难呀。我每每历数前朝的得失,未尝不扼腕太息。国家的祸乱,百姓的厄运呀,都是出于政事的过时,不能归结为天数。
明察第二
【提要】
明察的要义,在于审时度势,谋定思动。世事,黑白分明者少,以假乱真者多。察之则明,不察则昏;辨之则明,不辨则昏。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不知人也;不患外不知内,惟患内不知外;不患下不知上,惟患上不知下。
仕途之要义,在于了解上司是否明智,考察下属是否贤能。善察者见微而知著,人未动而我先知,后发而先制。知善恶,然后可以任贤良:明时势,然后可以知进退。
【原文】明察者何?时也,势也。审时度势,事方可济。况事有真伪,人有忠奸,言有虚实,理有曲直,此不可不察也。察而辨之,然后断真伪,判忠奸,辨虚实,定曲直。察之则明,不察则昏;辨之则明,不辨则昏。本文来自诸子界公众号。对复制粘贴又不注明来处的其他自媒体表示无奈。小编找遍全网,皆无全译版本,只好根据自己的书籍一条条对照翻译,花了很多时间,虽然是为大家免费分享,但还是有点小小的虚荣心,希望能注明来处。
【译文】明察是什么?就是时,就是势。只有审时度势,事情才能办成。况且事情有真假,人又有忠奸,语言有虚实,道理有对错,这些都不能不加以查明。经过查明,之后才能断真假,判忠奸,分辨虚实,清楚屈直。只要去调查,就能搞清楚,不调查就不清楚;认真辨析就能明白,不辨析就很难明白。
【原文】然大伪似真,大奸似忠,文饰之,深纳之,虚实难辨,曲直难定,故察宜明察,辨宜深辨。察而不明,辨之不深,则晨昏倒置,以伪为真,以奸为忠,以小人为君子,犹以稗草为幽兰,以鱼目为明珠,鱼龙混淆,黑白颠倒。以此用人,则事无成,以此断狱,则冤狱生。故名察之道,审时一也。时者,势也。得时则有势,有势则事成,失势则事败。善治者必先乘势。
【译文】然而,大伪就如同真的一样,大奸就如同忠诚一样,通过文饰深纳使人们难以分辨虚实,判定屈直,所以要察就要明察,要辩就要深辩。不去明察不去深辩就如同把早晨和傍晚搞颠倒了一样。把假的当真的,把奸佞当成忠诚,把小人当做君子,如同把稗草当成名贵的兰花,把鱼目当成珍珠一样,鱼目混杂就黑白颠倒。用这样的人则一事无成,这样断案就会发生冤假错案。故而,明察之道,一是要审时。时就是势。有时就有了势,有势事情就能成功,失了势事情就会失败。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明白先利用势。
【原文】然则有势同而事异,有事同而势异,因势有就事。阐时势而通变,治之道也。知人二也。夫事之成,功之立,在于得人。然人有优劣,犹马之有良驽。而自古以降,以奸充忠,以假乱真者多矣。文以巧饰,言以虚夸,犹浮云之蔽日;金玉其外,败絮其中,貌忠谠而心存其奸者,往往掩人耳目,混淆视听。故圣人曰:“不患人之不知己,患不知人也。不患外不知内,惟患内不知外;不患下不知上,惟患上不知下。”观其言而察其行,方可为知。
【译文】然而有的时候势相同但是事情不一样,有时是事情相同但势不一样,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适应事情。体察时势而进行变道。这是治理的道理。二是了解人的行为,事业的成功功业的建立在于得到人才。但人有优劣如同马有良马和驽马、从古到今,以奸充忠,以假乱真的人实在太多了。用文辞巧饰用语言虚夸,就像浮云遮不住太阳一样。金玉其外败絮其中,外表堂堂心存奸佞,往往掩人耳目混淆视听。所以圣人曾说,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,就怕自己不了解自己。不怕外面的人不了解自己,就怕自己不了解外面的人;不怕下属不了解上司,就怕上司不了解下属。听他们说什么。看他们怎么样做的,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知晓。
【原文】言者,一也;行者,一也。言与行符,犹貌与神合。诸葛曰:观其往来,察其进退,听其声响,詹其看视。徒其言美而形不善,此不足为凭。亦可以道察之:或间之以是非以观其志,或告知以祸患以察其忠,或示之以利以验其廉。传曰:人心不同,其犹面也。治道之要,在知上之明否,察下之贤否。上之明,事之,上之不明,去之;下之贤,用之,下之不贤,辞之。兼听三也。魏征谏太宗曰,兼听则明。兼听者,集众议正反于一身,择善者而从之,择不善者而去之,此所以明也。夫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,取彼之长,补己之短,善莫大焉。
【译文】说是一个方面,做又是一个方面,说和做是否一样,就像是神情和外貌是否相符一样难辨。诸葛亮说:“观看他来往的样子,考察他进退的神情,听他的言语,看他的神色”。只是话说的好听而行为不友好,也是不足以为凭的。也可以用一些常理来考察他;或者是用离间的方法使他卷入是非,来考察他的意志;或者是明示他一些是非祸患,看看他是否忠心;或者明示他一定的利益,观察他是否廉洁。传书上说,人心不相同,就像人的面孔一样。治理之道的要义,在于了解上司是否明智,考察下属是否贤能。上司明智就伺奉他,为他做事;上司不明智,就尽早离开他;下属贤能就重用他,下属不贤能就辞退他。三是要兼听。魏征劝谏唐太宗说:兼听则明。打算兼听的人,要尽量集中听取方方面面的各种不同意见,择选最有益的去执行,并把不好的意见删除掉,这样就是真的明智。人啊,并非都是圣贤,哪有没过错的呢?能做到取别人的长处,补自己的不足,就是大善的做法啦。
【原文】故善察者见微而知著,见小而识大。知善恶,然后可以任贤良;明时势,然后可以知进退。欲除其害,必烛其奸,人未动而我先知,后发而先制,以此为政,庶可无虞。
【译文】所以善于观察的人会从细微的地方发现大事件,从小处看到大问题。了解了善恶之后就可以任用有才能的人;审明了时势,之后就能把握进退。要想出祸患,一定要洞察其阴谋,对方还没有行动,我就已经知道他的意图,后发制人。以这样的方式从事政事,应该说是不会再有什么问题了。
远猷第三
【提要】
有为之人,必深谋之,远虑之,此所谓远猷。人之趋利,就像飞蛾扑火。只有智者不以近利失远利。见不远必谋不深,谋不深必事多舛。谋定思动,是成功者的基本功。
弱者求形强而愈弱,强者求形弱而愈强。谋小图大,大祸不远。
【原文】天下事,有可为者,有不可为者。为可为之事,智也。为不可为之事,义也。管仲相齐,遂成霸业;屈子忠谏,自沉汨罗。
【译文】天底下的事情,有的可以做,有的却不可以做。仅仅去做自己力所能及之事情的人,就是有头脑、有智慧的人。而非要去做自己无力而为之事情的人,除了傻子外,就一定是位侠义之士了。管仲辅佐齐国成就霸业,是智慧者的典范;屈原尽忠劝诫不成,义愤投江,则是侠义者的特例。本文来自诸子界公众号。
【原文】故有不可以成败论优劣,然事之成,功之立,必待有为之人,而必有为之人。有为之人,必深谋之,远虑之,此所谓远猷。远猷者,思远而谋深之谓也。故三顾茅庐而鼎足立,雪夜访普而天下定。此皆明君识人,而臣下远猷故也。
【译文】所以就有了不以成败论英雄、定好坏、判对错的说法。但是对于做事求成功,创业求建树的情形来说,就需要等待有能力的人出现了才行,而且也必须要等待有能力的出现后并由他来完成这类事情才行。有作为的人,必然是对事情充分做了瞻前顾后,深谋远虑,纵横思量,长远规划后的决策行为,这就是所说的“远猷”。"远猷"的意思就是长远的打算及远大的谋略。故而才有三顾茅庐请孔明,实现魏、蜀、吴三足鼎立格局的美谈;宋太祖赵匡胤雪夜访赵普,一访定天下的奇迹。此二者都是明君慧眼识英才,而臣子偏偏又是深谋远虑的远猷的典证。
【原文】诗曰: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;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。人性之趋利也,犹飞蛾之近火,惟智者不以小而失大,不以近而失远。故远猷,以见识为先,必顺天因时而依人。顺天,明势也;因时,趁势也;依人,顺势也。
【译文】诗书上说:天下的人之所以吵吵嚷嚷,嘈杂喧闹,都是为了利益而吵闹;天下的人之所以碰碰撞撞,拥挤不堪,都是为了利益而挤撞。人们追逐利益的本性,就像飞蛾追逐火光一样。对于利益的追逐,也只有有智慧的人才明白取舍,才懂得抓大放小,舍近求远。所以深谋远虑,有智慧的"远猷",都懂得从成竹在胸的见识出发,去看待事态利益。他们做事情必然是顺应天时,体察民意的。所谓顺天,就是明究大势;所谓因时,就是把握住大势到来的时机;所谓依人,就是顺从民众的愿望即大势。
【原文】见不远必谋不深,谋不深而事难成。为官者不可不明也。故远谋诸国,近谋诸身。谋定而后动,可克全功。
【译文】目光短浅的人,图谋也必然不会深远;图谋不能够深远,所谋求的事情的成功把握就不大。做官的人不能不明白这个道理啊。所以深谋远虑的人总考虑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大事,目光短浅的人多思量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琐事。先充分谋划,然后才采取行动,就有可能大获全胜。
雅量第四
【提要】
雅量者,忍量也;忍则自安,不忍则危。雅量,是忍,是定,是静。能忍则安,能定则成,静而致远。进退自如,如闲云野鹤,为人生之至境。
器量和见识乃成功的先决条件;雅量于大志中。刚强者胜不如自己刚的东西,柔弱者则胜比自己更刚强的东西。
【原文】为政者必具雅量。子曰: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常戚戚。”雅量之有无,以别君子与小人,贤与不肖者也,而为仕者犹重之。
【译文】凡是从事官差的人,必须要具备宽宏的气度。孔子说:“君子的心胸总是开开阔阔、坦坦荡荡的,小人的胸怀却常常是斤斤计较,患得患失的。”所以有没有宽宏的气度即雅量,便是识别君子与小人,贤能与不够贤能,最最实在的标准。对做官当权的人来说,有没有宽宏的气度即雅量,就更是其的重中之重了。
【原文】雅量者,忍也,定也,静也。能忍则自安,能定则自重,能静则自动。张良拾履,韩信钻胯,此所以灭秦破楚。临危不乱,处变不惊,视富贵如草芥,此谢安所以全身却敌之策。进退自如,如闲云野鹤,以天下为为己任,布衣一介而建卿相之伟业,此李泌所以兴唐之术。
【译文】所谓雅量,就是自我的忍受力;自我的定力即意志力;自我的静力即冷静力。张良被戏弄拾鞋,韩信被羞辱钻胯。这就是雅量造就二人能取得灭秦破楚功绩的必然;面临危险不慌乱,身遇变故不惊怵,视荣华富贵如同随处可见的干枯小草,这也是雅量促使谢安年过半百,还能叱诧风云,安身自保,官至显达的缘故;可进可退,清心寡欲,胸怀天下,斥贬不渝,这又是雅量历练李泌兴唐建业的范例。
【原文】士务以识器为先,廓然有天下之志,而雅量自在。孔子厄于陈蔡而笙歌自若,稽康刑于朝市而顾影弹琴。今夫天下仕者或蝇营狗苟,伺上司之意而逢迎;或以翰墨丹青,充博雅于士林,此皆不足为道也。
【译文】读书人一定要把自己的见识与气量放在首位,树立起旷达足以能包容全天下的志向。如此的话,宽宏的气度就自然内涵在其中啦。孔子被困陈蔡,断粮绝饮,依旧笙箫自然不坠;稽康刑场上泰然索琴弹奏《广陵散》。唉,可是今天普天下的读书人呢?要么是像苍蝇一样挥之不去,像狗一样摇尾苟且;要么是探察上级的心意,尽一切所能迎奉献媚;或者是图彩弄墨冒充自己为学者、雅士,混迹于翰林之中。如此之辈也就不值得品评啦。
事上第五
【提要】
逢迎可满足上位者的眼前,却毁掉上位者的长远。丑陋弯曲的木根,常能变成天子手中名贵的器物。
坐上位者希望你做的事,然后保持一定的距离,是聪明的。荣宠所固有的危险与贫穷的危害同样不可低估。察上过而不忤,知上好而不趋,守身持正,终不殆。官位高低绝非品行的标志,心计便变得要害了。
事上以忠,任事以勤,不居功,不二过,明时势,知进退。上位者予取予夺的现实,决定了揣摩上司隐藏起来的心意的重要。
为人宜直,行事宜曲。
【原文】事上者,务以忠,以慎,以恭,以勤。事上若使君父,焉有事君父者不以忠,以慎,以恭,以勤者乎?
【译文】伺奉自己的上级,务必要以忠诚,以谨慎,以恭敬,以勤奋。伺奉自己的上级,就如同以臣子的使命去伺奉君主,以儿子的使命去伺奉父母。岂有不以忠诚,不以谨慎,不以恭敬,不以勤奋伺奉君主、父母的道理吗???
【原文】君父之有过,未尝不可以谏之,讽之,喻之,必明之而后快。上不可欺,欺上若欺君父也。焉有巧言令色,以蔽君父之过为忠乎?
【译文】如果是君主、父母出现了错误,为下的根本不存在不通过规劝、讽引、明示来指正的行为,势必是指明、纠正后才觉得快意。为上的人同样不可以欺骗,欺骗了他就如同欺骗了自己的君主或父母。怎么可以有通过花言巧语,去掩蔽君主或父母的失误,来表示自己的忠诚的呢??
【原文】而夸饰己功,隐瞒上过,故不可以良善称之。至于曲意逢迎,以干禄位,期莫大焉,若非奸佞者何?以此事上,焉有不身败名裂,贻笑后世者乎?
【译文】故而那些通过夸耀粉饰方式显示自己功绩的人,通过掩饰规避方式隐瞒上级过失的人,都算不上是善良真诚的。至于那些通过曲意逢迎献媚手段,博得福禄爵位的人,欺骗的罪过就更大了,如果他们都算不上奸佞之辈,谁又算得上呢?用这样的人来伺奉上级,难道还有不身败名裂的道理吗?难道不会成为遗臭万年,贻笑后世的人吗???
【原文】周公受武王遗命,佐成王而求治,天下归心;诸葛承先主托孤,事后主而伐魏,鞠躬尽瘁。虽时不同,势有异,但忠心一也。此二人者,不欺君过,然终不逾人臣之礼。禀忠心而事上,树万世之楷模。
【译文】周公接受武王遗命,顶着谣言和怀疑,摄政辅佐年幼的成王未雨绸缪,励精图治,最终实现天下心归;孔明承蒙先主托佐痴孤,忠贞不渝,鞠躬尽瘁。虽然时代不同,天下大势有别,但是二人的忠心是一样的。他们两个既不因幼主年幼和痴傻而有所欺瞒,又能恪守君臣礼节。秉承忠诚之心,恪尽职守,伺奉弱、痴而不渝,树立了臣子伺奉君主的万世楷模。
【原文】忠者,为事上者立心之本,然忠,务在心而不在名。忠谠之臣,死且不惧,况权臣之势炎乎?
【译文】所谓忠诚,就是伺奉上级的发心根本。忠诚者,务必是发乎于心中的忠诚,而不是出于口头上的忠诚。忠诚正直,信奉誓言的人,连死都不怕,更何况权臣趋炎附势缔结的那点势力了?
【原文】秉天地之正气,建不世之功业。大智若愚,大辩若讷,大忠至纯,察上过而不忤,知上好而不趋,守身持正,终不殆。
【译文】秉承天地间的浩然正气,建立旷世的奇功伟业。胸怀大智慧却像个傻子;嘴巴有着雄辩的奇才却假装自己是个呆子;忠诚的心大到如血亲一样的亲纯。察觉到上级的缺漏不足,也不钻营、背叛、忤逆;明知道上级有不良嗜好,也不趋炎献媚。守立身之本,持君子之正,至死忠贞不渝。
【原文】故曰:事上以忠,任事以勤,不居功,不二过,明时势,知进退,虽不能建不世之功,亦可以贤称之。
【译文】所以说:忠心伺上,担职以勤,不居功自傲,不犯重复的错误,审时察势,知进识退,虽然不能建立旷世的功勋,也算得上是圣贤之人啦。
御下第六
【提要】
以恩树德,以严树威,以赏彰功,以罚止过。赏罚要分明,恩威要并重。
御下以术,终以诚。不示根底,利用短处,保持距离,乃上位者需领悟的要义。
敬服为上,屈服为中,恐吓为下。
对下属的错误,最好的办法是威慑;宽容而不姑息,严厉而不伤众。惩罚他要对他的最软弱处。
【原文】御下者,当以宽仁为要,辅之以严。仁而不失其道,宽而不失其法,严而不失其辞。明是非,平赏罚。恩威宜相济,功过宜分明,以此御下,岂有不服之理?
【译文】做为管理下属的领导,应当以宽厚仁爱做为要点,以严厉为辅助。仁爱不违背职责;宽厚不违背纪律;严肃又不讲与自己身份不符的过头话。明白是非曲折,公平奖赏处罚。恩威相揉并济,有理有据,功过分别明了。用这些方法管束下属,难道还有不服从的道理吗?
【原文】恩以立德,威以服众,赏以兴功,伐以禁过。寡恩则士怨,少威则士骄;功而不赏则恚,过而不罚则惰。至小过不惩则积大过,小善不扬则失大善,害莫大焉。
【译文】以恩情为我立德,以严厉为众树威信。以奖赏激发功利心,以惩罚禁止犯错误。恩情少则怨声起,威信低则骄横现;有功不赏留祸患,有错不罚纵肆意。小的过错来了不处罚,大的过失就积攒到民心了;小善不颂则大善远离。如此这般,带来的危害就大了去了。
【原文】御下亦有术焉。必待之以诚,道之以德,施之以恩,齐之以礼,策之以道,诱之以利,慑之以威。然此必因人而异,因时而乘势。
【译文】管理下属也是有妙法的。必须以诚待之,以德导之,以恩惠之,以礼济之(通过和蔼的口气激发他)、以道策之(通过大道理驭使他)、以利诱之、以威慑之。然而这里所说的这些方法,还必须因人而异的去使用,还要根据时机出现与否,以及结合情形局势发展的状况而实时使用。
【原文】不迁怒,不受谄,持正守中。
【译文】不对不相干的人发火,不利令智昏的接受别人的谄媚和蛊惑,始终坚持正义,操守公道。本文来自诸子界公众号。请读者诸尊见谅!
【原文】体恤下情,身为士先。赦小过,举贤才。御下莫如等子弟,功则推以让人,过则引为己责,则属下莫不服心,争用命焉。太史公有言,桃李无言,下自成蹊,此言甚是,然言者昭,而践者希。
【译文】能设身处地的体谅属下的困难,在关键时刻能切实身先士卒的为属下起到表率和模范带头作用。适当的时候能容忍下属的小过失,对于确实贤能的下属要有踊跃举荐的胸怀。管理下属的方法,再没有超过能视属下为自己儿子或兄弟的了。有好处就主动让给属下,有责任就自己主动承担。这样的话,你的属下没有不由衷佩服你的,他们定然会争着拿自己的命来维护你的地位和利益啊。太史公说过,桃树和李树虽然不会以说话的方式招引人,可是因为他们的身上有花,又有果。自然而然的招来了很多人的观赏和摘食,以至于树下慢慢就被人们走出一条小路来。此话说的非常对啊。然而其中蕴含的道理说出来都明白,可是认真践行的人就微乎其微啦。
用人第七
【提要】
使用人才,在于如何看待人才。大才大用,小才小用,圣才偏用。用人所长,便是笼络之道的要义。
用人以道,擒心为上。对君子用以名,对小人用以利。
用人之道,识人为先,御使后之。上位者用人,忌凭好恶;小则失,大则衰。
【原文】非常之功,必待非常之人。故文王访姜尚而周兴,昭王用乐毅而齐破。非常之人不常有,而非常之功亦不常有。然则行仁义,施教化,兴国安邦,辅政强民,非贤才者何?股尸子曰:“人臣者,以进贤为功;人主者,以用贤为功也。”
【译文】不寻常的功绩,必须要靠不寻常的人去创造。因此文王为了兴盛周朝,也只能通过造访姜子牙去实现;昭王为了破齐国,也只能启用乐毅那样的人。不寻常的人很少见,所以不寻常的功绩也很少出现。可是推行仁义政策,施教化民,辅佐政务,强国富民。除了圣贤,谁又能堪当如此大任呢?股尸子说:“为人臣子的人,能够向自己的主子谏言荐贤,就是他的功劳;为人主子的人,能够善用圣贤,就是他的功绩。”
【原文】然贤才,非人人视之以贤,必待善识者察(之)。而众口铄金,贤与不肖,故难辨之也。张子房谋安天下,然非高祖不能听也。韩信,陈平初事项王,项王不能用,而高祖用之,足以破楚兴汉。范增谋虽不足以定社稷,亦可保无虞也,而项王终不能用。汉用陈平之计逐之,而楚军徒具匹夫之勇矣。
【译文】然而贤能的人,并非人人看他都是贤能的,必须要等待有识别贤能能力的人考察后才能确定。可是人言可怕啊,众口铄金,积毁销骨。故而,贤能与否,也是非常难辨别的啊。张良有安定天下的谋略,可是除了高祖,是没人会听信他的啊。韩信和陈平当初伺奉项王,项王就不能善用他们。可是高祖就能善用他们,这个从破楚兴汉一件事就完全看出来了。范曾虽然没有一统江山社稷的谋略,却也足可安保领地无忧,可是项王还是不能善用他到最后。汉军利用陈平的离间计把范曾从项王的身边驱离,于是楚军就仅仅剩下了蛮力十足的武夫啦。
【原文】然善用人者,必善识人。不患天下无贤才,而患无知贤才之人。知其短长,然后可以避其短而扬其长。夫尺有所短,寸有所长,大才则安天下,小才则利民生。至鸡鸣狗盗之徒,本不足取,而孟尝用之,亦可以全身而退,卒脱险厄。
【译文】因此善于利用属下的人,必须先要善于识人,尤其善于甄别贤能的人。不担心天下没有贤能的人,却担心天下没有识别贤才的人。善识人的人,知道贤才的优缺点,然后避其短而用其长。呜呼,尺有其所短,寸有其所长。大才大用以平定天下;小才小用以福惠民生。至于鸡鸣狗盗之辈,的确是没有什么可利用的地方了,可是孟尝君尝试着利用两个鸡鸣狗盗之徒时,却也能助他全身而退,脱离秦国的危局。
【原文】故善用人者,不必以亲疏贵贱,而唯才是用。亦不可以小瑕掩其瑜,以小过而失其贤。故用人必先知其贤,知其贤然后尽其能。知其贤而不用,或用而不能尽其能,贤者与庸者何异。
【译文】故此,善于利用人的人,是不会以亲疏贵贱去分别对方的,而是唯才是用,任人唯贤。也不会因小的瑕疵去掩盖整块玉的价值,因小的过失而看轻一个贤能的人。所以凡欲使用一个人,必须先摸清对方的长处,知道了对方的长处,然后还要尽量尽其所能。知道一个人的长处,却不去利用,或虽然利用他,却不去尽其所能,那么,利用贤能的人与利用庸才又有什么区别呢?
守身第八
【提要】
聪者获捷利,智者远祸害。
世无常衡,富贵难远,利害常变,唯廉简恒久。事留有余,功而不居,可保长远。
才高谤来,功大毁至;唯智者不以彰显自居。
强胜弱一时,弱胜强一世。
【原文】诗曰:靡不有初,鲜克有终。故守身者,常也。
【译文】诗经里说:没有不能善始的事情,可惜却很少有能善终的。所以说,守身贵在时时,贵在长久。
【原文】守身若处子,而以德操为重。世事多变,富贵无常。故为人宜谦,为政宜清,为事宜简。正以处心,廉以律己,忠以事君,宽以待下。不矜伐而天下莫与之争。慎思寡言,为而不恃,功成而不居,知常守身,尚也。
【译文】所谓守身就如同处女一样,但是要以德行和操守为第一要务。世间的事多于变化,富与贵反复无常。所以做人最好是谦虚些,从政最好是清廉些,做事最好是简洁些。以正直处心,以廉洁律己,以忠诚伺君,以宽厚待下属。不恃才夸功普天下也就再没什么可以争的了。谨慎思考,少于评说,踏实做事又不自高自大,有功劳不自居,常知守身,这就是守身着所崇尚的。
【原文】福祸无常,焉能自知?夫满则亏,盛则衰,物之常也。韩子受知于秦王,而谗于李斯;孙膑鉴赏于魏侯,而毁于庞涓。之二子者,均无过愆,而怀壁其罪。
【译文】祸福无常态,如何能够自知?呜呼,自满必自亏,盛极必自衰,这是事物运行的正常规律。韩非子领受秦王的知遇之恩,却遭遇了李斯的谄媚之害;孙膑被魏侯赏识,却毁于庞涓的嫉妒。这两个人,均都没有过错,却因为胸怀才能与抱负而深受伤害。
【原文】才高而谤至,功成而毁随,惟智者能避之。故曰,功不可居,才不可恃。居功恃才者,危矣。故宜常怀惕惕之心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诗曰,风起于青萍之末,而智者不捐细微。久乘富贵,祸积为崇,富贵而勿骄矜之气,尚之。
【译文】才能高却诽谤到,功劳成而毁誉随,这样的情况除了智者是无法避免的。所以说,功劳不可以独居,才高不可以自恃。独居功劳和自恃才高都是危险啊。故此,善于守身的人,常常怀有一颗敬畏的心。时刻,随处,都保持着一颗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的心。诗经上说,风起源青萍的末端,浪形成于微波之间。故而,真正的智者,不会放过任何的细微末节。长期地沉浸于荣华富贵之中,因为羡慕、嫉妒、恨而产生的祸患就日积月累的积攒起来了。拥有荣华富贵而无骄横、炫耀自夸的习气,这是值得推崇或崇尚的。
【原文】守其雌,藏其拙,不矜才,不使能。武侯曰:“范蠡以去贵为高,虞卿以舍相为功。”进退有据,取舍有度。功高而不居,功成而身退,此全身之妙策。
【译文】深知雄强雌弱的道理,却甘愿安守自己雌柔的地位。合适地掩藏自己的缺陷和短处,不去炫耀自夸自己的才能,不玩小伎俩,不耍小聪明。武侯说“范蠡的高明之处在于辅佐越王勾践完成复国大业后,舍得放弃享受高官厚禄的诱惑;虞卿的功劳源于他舍得捐出万户的禄位和国相的地位。”进退有依有据,取舍有章有度。功高绩大而不自恃独居,功成名就智知名留身退。这些都是保全名节,安守身家的巧妙良策啊。
谋略第九
【提要】
谋无定法,狡计百端:随心所欲,因势而异。击敌不如纵敌,引敌至荒谬之境,一击而成。要想压制对方,就一定先抬高他;要想从对方那里索取,就一定要先给他。
成大事者,靠见识制定,靠胆识完成。最高的谋略是攻心,最高的智慧是让人心服。
大为无为,大谋无谋,乃谋之至境。也就是顺其自然,水到渠成。
【原文】谋不可无。上以谋国,次以谋功,下以谋身。文王访姜尚成王道,桓公用管仲而成霸业。故君不可无谋,君无谋则失国;臣不可无谋,臣无谋则失禄;人不可无谋,人无谋则失身。
【译文】作为一个人,必要的谋略和心机不可以没有。上等的谋略,谋求国家大事;次一等的谋略,谋求建功立业;再下一等的谋略,谋求安身守禄。文王探访姜尚,成就了尊王大道;齐桓公以德报怨启用管仲,成就了民富国强,昌盛齐国的霸业。所以做君主的人不能没有谋略,君主无谋就会丧国;做为臣子的也不能没有谋略之智,臣子无谋就会失去自己的福禄之位;普通的人也不能没有谋略和心机,普通人没有了谋略和心机,就会失去自己立身持家的地位。
【原文】故曰:兵不在多而在勇,将不在勇而在谋。霸王拔山举鼎,勇夺三军,终成垓下之败将。汉高用良、平之谋,而卒得天下。刘备有关、张、赵云,皆天下之良将,然惶惶然如丧家之犬,而遇诸葛亮,而三分定,以谋故也。
【译文】故此有老话说:士兵不在于人多而在于人勇,将军不在于自己的勇敢而在于自己的胸中有谋略。楚霸王能有气拔山河,举鼎过头,勇冠三军的气魄,最终落得一个“垓下之战”的惨败将军。汉高祖能善用张良和陈平的谋略,也成就了他的“得良士者得天下”的佳话。刘备虽然有关羽、张飞、赵云,都是当时天下顶一级的良将。可是刘备天天惶恐不安,就像丧家之犬一般。但是凭借“三顾茅庐”机遇得到了诸葛亮后,确立了他三分天下的定局,这是凭借了诸葛亮谋略的缘故啊。
【原文】然谋无定法,计非一端,唯在乎一心而已。因势利导,随心所欲。胜敌之策,务在知己知彼。我必知彼,而务使彼不我知。真示之以假,假示之以真,强示之以弱,弱示之以强。敌强不可轻取。避其锋,攻其弱,以退为进,以守为攻。欲抑之,必先扬;欲取之,必先予,深谋而徐图。
【译文】然而谋略和心机是没有固定使用方法的,计策也不是只去考虑一处,然而这纷繁变幻的一切,却全凭借着一颗心的运筹帷幄罢了。顺应着事情变化发展的趋势,以对自己有利有好处为目的、为导向,凭借趋势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真实心愿;所谓随心所欲就是合心合意和称心如意的意思。战胜敌人的策略,务必要以知道自己的优势,明白敌人的实力为前提。我方务必要明白对方的实力;并且务必不让对方了解我方的一切,尤其是我方的优势。为此我方应当以假乱真,混淆是非,强弱错位,虚实难辨。如果对方比我方强势时,我方就不要轻易去掠夺争取。规避对方的锋利优势,攻击对方的脆弱劣势,真意前进假装要撤退,真意进攻假装要防守。打算拿下对方,必须先抬高对方;打算夺取对方,必须先给予对方,深谋远虑然后慢慢逐步展开自己的图谋。
【原文】上谋者攻心,上智者服人。故下一城不如得一邦,胜一敌不如多一友。然谋亦有道矣。权不可弄,谋不可恃。立身正,自有浩气在胸,谋自在其中矣。故曰,智术百端,不如一心守正。
【译文】上等的谋略家攻击对方的心理,上等的智者是令对方信服。所以有,攻下一座城不如得到一方的人心;战胜一个敌人不如化一敌人而为一友人。然而谋略也是有其固定规律的。权利不可以乱用,谋略不可以炫耀。端正自己的身份地位,浩然正气自然而然就会满腹在胸,筹谋自然而然也就蕴含其中啦。故有这样的的话说,智谋计术百般百样,不如具备一颗恪守天道正理的心。本文来自诸子界公众号。
【原文】以假乱真,真自为假。鱼目混珠,瞒天过海。以彼之术,窃为我术,以彼之功,窃为我功。移花接木,偷梁换柱。君子感之以义,小人招之以利。人弃我取,人抑我扬。挫锐解纷,和光同尘。持中守正,克敌之要。
【译文】用假的冒充或混杂了真的,本来真的东西也就成了假的。混鱼目于宝珠中,瞒住上天去偷渡大海。窃取对方的技术化为我方的技术;窃取对方的功绩化为我方的功绩。把花移离它本来的枝条,嫁接到另外的枝条上;偷偷拿走栋梁,换上一根柱子。以仁义去感化君子;以利益去召唤小人。别人放弃的,我去争取;别人压低的,我去抬高。磨消锋利,化除纠扰;和合光亮,聚拢尘埃。保持中庸,恪守正道,这是能战胜敌人的重点要务。
才辩第十
【提要】
劝诫的时机,比机智的语言更重要。处世为人,当自以为聪明时,祸患就在下面。可辩事之对错,不可辩人之对错。智者只想改变事情的形态,愚者则想改变人心的形态。时间站在忍者一方,善忍者赢。
【原文】才辩之术,尚矣。然能者渐稀。古人逞才恃辩,或以谋国,或以干禄,或以谏主,或以全身,或以联纵,或以明理,非肇于一端,而言殊途一,皆以服人为要。
【译文】才能辩论的技术即口才,是很崇尚的。然而有这个能力的人却逐渐稀少了。古时候的人纵情施展自己的才能,极尽炫耀自己的口才,或是用它们谋划国家大事;或是用它们攫取额外的俸给(即干禄);或是用它们进谏君主;或是用它们保全家身;或是用它们来联络“合纵”或“连横”;或是用它们辩论天理。它们虽然不是源起一处,然而言谈起点不同但论调的结点是一样的,都是以让别人信服为第一要务。
【原文】故鬼谷子曰:“言之不从者,其辩之不明也。”辩之不明,而谋难以行之。况人有明智昏庸,韩非“说难”,良有以也。
【译文】故此鬼谷子说:“说了别人却不听从,是自己辩说的没有让别人明白呀。”说服别人却不能让别人明白,那么别人也很难去执行自己制定的谋略。更何况人有明、智、昏、庸四种差别呢?正是出于此,韩非子专门著作了《说难》,很有些原因啊。
【原文】而辩者亦有忠奸。忠者直陈主过,曰谏。奸者巧言悦上,曰谄。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,或讽喻,或直陈,要之皆求实效,而务不可徒图直名。上过之不改,终为己祸。故巧言悦上,不若忠言以告;饰上之过,则为佞人。
【译文】然而有才能又口才好的人,也有忠和奸。忠诚的辩者直接陈述君主的过失,这叫做进谏。奸诈的辩者巧言令色的取悦君主,这叫做谄媚。人啊,谁都不是完美的圣贤,哪个人能没有过失?或是带着讥讽风格的比喻释说;或是直接陈述。需要进谏的内容往往是有时效性的,所以务必不可为了图得一个正直的虚名。上级的过失不纠正,终究会成为自己的祸患。故此,巧言令色取悦上级,不能如实把真实要进谏的话告诉上级;掩饰上级的过失而不提醒上级知晓,这类人就称为有才无德的人即佞人。
【原文】古语云:君明臣直。然指陈上过,非说之难,而受之难也。故曰:为忠臣易,为贤臣难。忠臣者,殉其身以成其名;贤臣者,毕其功而全其身。一己之身固不为重,而置君父于何地,社稷于何地。
【译文】古语道:君主聪明智慧,臣子贤良直率。然而述之以理的指出上级的过失,困难的地方不在于述理指错上,难处在于上级能不能接受上啊。故此有言道:做一个忠诚的臣子很容易,而做一个贤明的臣子很难。所谓忠诚的臣子,能做到贡献出自己的身、心,就成就了忠诚臣子的名号了;所谓贤明的臣子,必须贡献出自己全部的身、心,殚思竭虑地用尽他浑身的功力才配得上啊。一个人的生命固然是没有多么的重要,然而贤明的臣子如果也像忠臣那样献身而死后,那么他安置自己的君主和父母到什么地方??安置国家的江山社稷到什么地方??
【原文】优孟、东方之徒,譬之喻之,而不直摘君之过,此为明智之举。
【译文】像优孟、东方这样的人能言善辩,通过拿别的事例打比方,拿自己的事例做比喻来揭示出事物道理的,却不直接就指出君主的过失并能说服君主的,这就是非常聪明智慧的做法或举措。
【原文】故辩宜理直而辞婉。语激气盛者,易怒人主,徒留忠谠之名,于事无补矣。强颜纳谏之主如唐太宗者亦不多见,而魏征适逢其盛,故能成其事。尚遇昏蒙之君,则危矣,故为忠臣哉。
【译文】所以辩者最佳的做法应该是言辞委婉,但道理却直白明了。话语激动口气强势的人,很容易激怒自己的主子,只能落下一个忠诚的党羽的名分,对要进谏的事情却没有任何的裨益。像唐太宗这样,心里不畅快却勉强装出喜欢的主子,很少能见到。另外,魏征恰好赶上自己的功绩多多,所以魏征才能成就了自己的事业。倘若遇上一位昏庸愚昧的君主,就危险啦。因此(如果真的如假设的这样,魏征必然被杀,被杀就无法创建后来的伟业,他贤明臣子的名分自然也就无缘了),魏征也只能算是个忠诚的臣子啦。
【原文】由此观之,辩者固有高下之分,然辩亦有术矣,为官者不可不知。
【译文】由此看来,肯定辩者也是高明不高明之区分的,除此之外,辩也还是有诀窍方法的。当官以仕的人不可不知啊。